close


作為今年春季的重點推薦韓劇,短短 12 集的《製作人》雖然已經完結,但近日韓國不少媒體都未有停止對該劇的討論。最近有些網媒都在探討這套老早被看好與期待的《製作人》,雖然以短劇的基準來說《製作人》已算是十分成功,但不得否認的是,它最終卻有著「雷聲大雨點小」般,收視卻未如理想地獲得同等的好反應。究竟作為理解這一套被稱為「放送社的戀愛故事」的劇集,我們該如何評價?

昨日於韓國的網絡新聞網站「我們的媒體」中,就刊貼出一篇文章,分析了劇集《製作人》的得與失。它首先提出姑勿論《製作人》最終的收視如何,對於 KBS 這個傳統、保守與重收視的公眾電視台來說,能夠給予空間製作一套以電視台內藝能局為主題故事的劇集,已算是一大突破,而且也是一個新的議題嘗試。其後,作者也提出了《製作人》的新嘗試與勇於冒險的情況,與當年 KBS 電視台推出音樂節目《Top Band》其實也是不相伯仲。
文中提到的音樂節目《Top Band》,其實是一個曾經於 2011 與 2012 年於 KBS 播出的以搖滾樂為主的選秀節目。雖然以收視率的準則來看,《Top Band》無疑是一個失敗的節目,因為它的收視率維持少於百分之五,而且它也是放在周六晚上 10 時後播放,與不少黃金劇集同時段競爭,失敗是一早注定的。但是,從這個節目的性質、味道與特色,KBS 卻的確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讓較小眾的搖滾樂,可以於傳統的主流頻道中有演出的空間。這就是到今天為止,還有不少觀眾仍然懷念《Top Band》的原因。
所以,文章作者便以《Top Band》一節目,來讚揚 KBS 電視台對給予製作空間,容納不是單單以追求童話式愛情故事為賣點的觀眾,可以透過一套以講述電視台內藝能局生活狀況與 PD 日常工作的劇集,可以嘗試在 KBS 的頻道中播放。這是對於被外界批評經常墨守成規的韓劇製作來說,是一個好的開始。

回到評價方面,該文作者也認同早於劇集初開拍時,看到四位主角的名單,有金秀賢、車太鉉、孔孝真與 IU,不難不對這套劇集的收視抱有很大的期望。而且,從《製作人》播出的第一與第二集後,劇集能夠把藝能、電視劇與紀錄片的三項元素放在一起,令不少觀眾都有耳目一新的觀感。就是這些新嘗試,於劇集開初之時,不少人都會看好這套劇的後來發展。

然而,就文章作者的分析,有留意劇集製作人變動的,也大概知道於第三集起《製作人》便把原來的劇本製作團隊,從原來的「尹成澤與徐秀敏」PD 組合,改為專門製作愛情劇的「表民秀與徐秀敏」PD 合作。作者以此中途更換 PD 的因素,再併以後來於第七集開始出現的,需要加入拍攝三隊協助趕工拍攝,顯示出製作的時間、空間與環境越來越困難,是導致後來劇集的主線慢慢轉移,或被視為 PD 們因時間越來越趕急,根本未有充足空間思考劇本走向時,便要草草選擇,結果無可奈何地只能選擇了一條較易令收視率上升的「感情元素」,把本來一個令人期待的劇本便因此而浪費了。
就因如此,文章作者便以《製作人》其實與其他韓劇別無二樣,因同樣面對著「邊拍邊播」的追趕製作死線的老問題,還有就是作為傳統大台面對著收視率低的壓力下,無可避免地唯有把《製作人》送上並走上了一條韓劇老掉牙的宿命道路。
因此,作者便因而把後來播出的《製作人》,定性為「白承燦於藝能局的戀愛故事」,把劇集的重心轉移到劇中四位主角紏纏不清的感情主線。當然,劇集中最後金秀賢的讀白中,也提出了「勿忘初衷」的元素,但隨著觀眾都集中在留意金秀賢於《製作人》中的演技有明顯進步後,作者也提出了或許大眾也忘記了這套劇集的原初目的是什麼了。

那麼,正如文中作者於結尾提出,《製作人》無疑於短短 6 個多星期內,把周五與周六晚劇集的市場炒熱了,媒體與網絡無一不是談論著《製作人》,還有那 17.7% 的收視紀錄,確實是一大成就。但對於擁有龐大資源與收視保證的 KBS 電視台來說,如何創建一套敢於挑戰新嘗試與改變的劇集,或許是當下更重要的課題。

— 鍾樂偉
原文內容翻譯與參考:http://bit.ly/1FKcUmP

arrow
arrow

    蜜斯艾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