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4年1月19日 第28卷 3期
二零一三年十大中文電視劇揭曉,兩岸三地佳劇紛陳,題材從女性、老人、婚姻、中國革命、香港歷史、台灣社會、新移民、古裝偶像到古裝大劇,反映全球華人關注的社會、文化現象。短劇素質猶勝長劇。

相比二零一二年華語電視劇市場的蓬勃,二零一三年的中文電視劇整體發展態勢偏弱,即使兩岸合拍的古裝劇《蘭陵王》在台灣收視熱度超過了前一年的《甄嬛傳》,卻難以媲美後者席捲兩岸情感共享的流行張力。大陸劇集這一年集體低迷,各大網站年末盤點時普遍用「劇荒之年」作形容——大劇遇冷,受追捧的劇則更進一步地低齡化傳奇化。而台灣方面雖有大放異彩之作《含苞欲墜的每一天》,但在對岸獲得的關注卻遠不及去年的金鐘贏家《我可能不會愛你》,至於《含笑食堂》這樣的「台灣好戲」,大陸觀眾就更寥寥無幾。港劇這一年也沒能再複製《天與地》難能可貴的傳奇,TVB佳作可遇不可求,熱播的《衝上雲霄2》仰賴的只是觀眾對上一部的情結,不過好在有《巨輪》這樣的例外,多少打破了港劇一向給人匱缺歷史縱深感的印象。二零一三年的華語電視劇雖然沒為人們留下太深記憶,但回望梳理,依然有些值得品評的佳作。

《含苞欲墜的每一天》在過去一年的華語劇集中質素令人驚艷——雖然這部台灣公視的九點檔劇集只有短短六集,卻把台灣當代女性的心跡講得入心動情,並入圍第四十八屆電視金鐘獎八項提名,最終包攬了最佳劇集、編劇、導演和女配角四大獎項。對於大陸和香港觀眾來說,該劇絕對是年度遺珠。中文劇集裏鮮少出現這類專門探討女性自主意識的題材,且該劇對女性的情慾、性別體驗及人生困境等問題毫不迴避,很有現實質感。女主角周幼婷和女配角劉品言在劇中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女生不用替國家服役,但在她們的觀念裏好像也有一種類似兵役的義務要盡,就是走向婚姻。」——出自製作人王小棣的形容很準確地點出了這套劇想帶出的女性悲戚。王小棣擅長捕捉小人物的生活與情緒,而《含》的細膩真切正源於此。實際上,女性該如何面對婚姻、家庭與人生的瑣碎,該劇所做的是深入呈現,而非給予答案。因為生活中這樣的議題從來也沒答案。全劇不長,一氣呵成看完戲中熟女所面臨的悲喜無奈,也更懂得今日的台灣女人。

《老有所依》是中國大陸電視劇導演趙寶剛新作,而趙寶剛的名字對大陸觀眾而言,一直是品質保證。他擅長拍家庭劇,這一次更直面中國社會越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立意寫實。父母的養老問題對當代中青年人來說無法迴避,怎樣在個人面臨的生存壓力與贍養父母的責任之間找到平衡,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只不過《老有所依》刻意放大了其中的兩難與掙扎,讓觀眾看得很「虐心」。過於戲劇化的情節和對女主角集各種美德於一身的過分美化雖然有些誇張,但至少可謂二零一三年最「落地」的劇,很多子女都是陪著父母一起看完,唏噓不已。趙寶剛在前期籌備該劇時曾走訪過八十多家老人院,而作為一部娛樂作品,《老有所依》表現出的對社會責任的承擔,也得到了業內人士肯定。而對年輕觀眾來說,這套劇可能更多帶來的是與上一輩的換位思考——特別是在面臨家庭矛盾時與公婆之間的設身處地。當如今「家庭」的概念已變得越來越物質時,人們或許的確需要在情感上被教育。

近年TVB的喜劇產量和質素都在走低,而《My盛Lady》則靠著年過五旬的黃子華那份搞笑功力成為亮點。該劇在豆瓣網上被黃子華的大陸粉絲稱為其在「江河日下的TVB的個人秀」——他在戲中扮演一個專門幫剩女重建信心贏收愛情的「剩女教主」。《My盛Lady》雖依然沿用了棟篤笑式對白+全劇分若干個單元的「黃子華公式」,但一方面因女主角徐子珊的表演較為生硬頗受詬病,另方面該劇十一月底開始播映,又正值網民反TVB的「熄電視熱潮」期間,全無天時地利,所以黃子華回巢無線儘管的確曾被抱以力挽狂瀾的期待,但卻並沒在收視上再度創造神話。反倒是他在該劇還未播完時就已拿到視帝,成了《萬千星輝頒獎典禮》自零六年台慶以來的首個先例。對於鍾愛黃子華的香港觀眾來說,開電視(或上網點擊)支持他,抑或抵制TVB堅持拒看,確實是「愛與痛之間」的兩難選擇。而客觀論劇集本身的質素,其實是不過不失,雖然不及當年《男親女愛》或《棟篤神探》的經典,但始終仍優於毫無新意的《衝上雲霄2》等劇。

以《蘭陵王》的收視影響力來說,其實遠遠高於前三套劇集。這部古裝偶像劇是二零一三年暑假最備受矚目的新劇,八月在浙江、東方等大陸四個衛視首播後,登陸台灣中視,很快就超過了當初《甄嬛傳》和《步步驚心》等大陸劇在台的收視熱度。這當然和該劇由兩岸合拍有直接關係,且原創劇本和製作團隊都出自台灣。但若用稍微嚴謹一點的態度去看待這部投資近五億台幣(約一千六百萬美元)的製作,就會發現它與正史基本無關,並被大陸網友稱作「一部童叟無欺的偶像劇」——不過只要接受了這個設定,也就能理解該劇為何這麼紅。《蘭陵王》的台灣監製曾表明,看中這題材很大原因由於蘭陵王是個「高富帥」,完全符合偶像劇男主角所需的一切條件。而劇裏用的男演員身高全都在一百八十公分以上,小女生為之花癡是順理成章。客觀而論,該劇的受眾雖然明顯低齡化,但相比大陸某些衛視的自製偶像劇,製作和細節仍要精良得多。值得注意的其實是該劇的宣傳運作:先製造網絡話題性,再授權騰訊首播,讓網絡和電視互相造勢,連帶著周邊商品(原創小說、影像寫真書)一併大賣。

《鐵血兄弟》是比較默默無聞的大陸革命題材劇集,但其實製作很扎實,橫跨一九零七至一九二七年的二十年中國歷史,講述一群當時自強不息敢於擔當的「新青年」,對國家所寄予的理想,以及他們如何投身進尋求民族出路的曲折歷程之中。「何為革命?又為何革命?」是革命者永恆的辯證迷思。懵懵懂懂的少年內心懷揣家國天下,但不悔犧牲流血革命推翻袁世凱後,得到的卻是一個更加腐敗的政府。每每回望歷史,我們都無法迴避這段中華兒女的革命心路。該劇的誠意與反省力,在大陸劇中相當少見,且全劇看完,我們會更清醒於革命的必要。個人很欣賞其中的這段台詞:「一個國家的改革,不應該急於一時,但應該從每一時做起。一個國家的未來,也不能寄望於某一些人的決斷,但應該寄希望於某一些人能夠給以正確的引導。」

●《巨輪》不算二零一三年特別突出的港劇(卡司偏弱),卻讓人們重溫了近年已不多見的時代劇。巨輪之下風景更迭,故事以香港和澳門過去廿年的歷史作背景,勾勒出一段由簡樸步入繁華的時代變遷。老一輩來港移民懷著純誠夢想,一頭扎進動盪時局裏去實現自己的人生,沒有舊日港劇的豪門恩怨,卻有小人物在現實中的抗爭,劇情基調是勵志。全劇一開篇有很強烈的年代感,但中段以後敘事開始無力,結局則落回TVB式的倉促狗血。雖然難以企及當年《大時代》表現香港社會變遷的盪氣迴腸,但《巨輪》多少能令我們隱約找回一絲絲對黃金年代港劇的掛戀。主題曲中唱道:「我們未可回歸到美麗從前 亦有新經典上演」。風急花飛,而你我仍敢於迎戰。

《含笑食堂》入圍第四十八屆電視金鐘獎九項提名,最終拿到戲劇節目女主角獎項。這部三立台灣台的自製劇集,以宜蘭的三個二十歲、四十歲和六十歲的女性為主角,講述從阿嬤到女兒一家三代女人的智慧,和她們應對逆境的態度。而獲獎的就是其中四十歲母親的扮演者苗可麗。我們會發現這一年裏,女性的形象在台灣螢屏上十分立體,有各種不同的呈現形態和角度。這套劇的故事看起來比較傳統,結局笑中含淚積極圓滿,可能沒有《含苞欲墜的每一天》那麼強烈的女性主義色彩,但同樣有著關照女性個體困境的自覺。於是我們看到,愛情、親情、婚姻、家庭等女性生命中避不開的掙扎和選擇,在今年的台灣劇集裏有各種不同的探討面向。

愁嫁女和恐婚男湊在一起,要怎麼修成正果?大陸都市情感劇《咱們結婚吧》就以此為題材,故事本身是非常老套的屌絲配女神,五十集的長度又過於冗長,大多數觀眾純粹是為女主角高圓圓而看。而這套劇能在大陸獲得不錯收視,其實也反映出二零一三年確實「劇荒」——劇情已經相當平庸,又堆砌了太多置入廣告,雖然編劇想給大齡剩女創造正能量,但最終效果也僅限於消磨時間。不過話說回來,由於近幾年大陸同類題材的都市相親婚戀劇太多,情節上想做出新意也有難度,基本變成了互抄橋段,為了輕鬆搞笑外加拖長集數,再多耍些貧嘴,滿足觀眾打發時間圖個高興的需求,也就足矣。

台灣公廣集團客家電視台的迷你劇集《死了一個國中生之後》的編劇黃雨佳曾經拿過第四十六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編劇獎」,該劇今次入圍了四項金鐘提名,故事取材自二零零零年台北市景文高中的「玻璃娃娃案」。當年該案曾引發台灣社會對「青少年助人是否也該量力而為」的爭論,該劇以此為素材,又加入新移民這一身份背景,讓三位過失傷人的少年和另一位新移民少女,在十五年後的二零二八年再次相見。我們可以看出編劇的想像力和對台灣社會未來命運的強烈關切。這種「童年過失改變各自人生軌跡」的設定很有日本著名作家湊佳苗的風格,但在劇裏,四人再度聚首並不只為解開當年心結,更以一種假想,呈現出今天台灣年輕人對未來的焦慮。當然,編劇最終給出的理想結局(一切意外不曾發生)蘊含了刻意的美好希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入圍金鐘戲劇節目男配角獎的李辰翔,成年之後用母語客語演出,演技發揮得更為立體。

《趙氏孤兒案》雖是大陸古裝「大劇」,但收穫反響卻很慘淡。其實之所以說二零一三年對大陸電視劇而言是「荒年」,也正因為包括《趙氏孤兒案》、《楚漢傳奇》在內的幾部曾被寄予厚望的大製作歷史正劇,都遭遇了口碑與收視「雙輸」的尷尬。儘管《趙氏孤兒案》是第十九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最大贏家(獲最佳電視劇金獎和最佳編劇獎),但在坊間卻備受吐槽。網友們普遍認為劇情過於拖沓,四十一集的內容砍到二十一集剛剛好,再加上情節上的瑕疵,完全浪費了服裝布景的精良。所以雖然該劇製作相當恢宏大氣,效果卻不討好。

《紅高粱》將首上螢屏

也正因二零一三年大陸古裝正劇的全軍潰敗,業界預估今年的歷史正劇將減少,但會有一批古裝偶像劇推出,其中包括根據金庸和古龍小說改編的新版劇集和多部網絡人氣小說的改編。二零一四年大陸螢屏的開年大戲不乏大卡司大製作的年代劇,但真正承載萬眾期待的還屬莫言小說《紅高粱》首度被搬上螢屏。港劇方面,伴隨港視(HKTV)將在七月份登陸手機、平板等移動裝置,《警界線》等備受矚目的高質素港劇或也終於有望令觀眾欣賞足本。而近兩年愈加細膩、優質、貼近社會脈動的台灣電視劇,二零一四年則想必將為我們帶來更多精品。■

 資料來源:亞洲週刊

arrow
arrow

    蜜斯艾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